2022年,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通过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政策强供给带来就业创业“小确幸”
消毒、登记、打包、分类……在安庆市48号电商园,谢鸿雁熟练地打包快递。“工作是忙了点,但是上班就在家门口,收入也比较满意。”忙碌中,谢鸿雁的脸上始终带着满足的笑容。
【资料图】
曾经,谢鸿雁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愁眉不展。她有两个孩子在读书,丈夫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想找份工作补贴家用,但“既能顾家又能挣钱”的工作真不好找。
社区开展的“三公里”就业圈宣传给谢鸿雁带来了机会。她在社区工作人员指导下,注册了“快聘”小程序。很快,手机就推荐了小区周边的工作职位。比较了一番后,谢鸿雁最终选择了现在的工作,“上班步行只需5分钟,顾家、挣钱两不误。”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省委、省政府把“就业促进”纳入暖民心行动。为了帮助社区居民就近就业、充分就业,安徽省在全省城镇社区推行“三公里”就业圈,依托网站、手机应用软件、社区群、现场招聘等,向社区居民精准推送就业政策、岗位招聘信息,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截至去年10月底,全省各地利用充分就业社区平台已摸排社区常住居民就业失业信息178万多条,开展社区就业帮扶46万人次。
“‘就业促进’行动帮我把‘为幸福奋斗’落到了实处。”当2022年应届毕业生施晶莹看到这组数据时,有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去年9月,施晶莹通过马鞍山市2022年高校毕业生基层特定岗位人员招募,走上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劳保所的工作岗位。施晶莹说,省里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统筹拓展落实政策性岗位、特定就业岗位和市场化就业岗位,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让她和许多同学有了追求梦想的底气。
过去一年,安徽省抓住促进就业的“牛鼻子”,推进重点群体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安徽省部署“两强一增”行动,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为农民工特别是农村低收入群体、脱贫人口创造就地就近就业机会;精心组织“春风行动”“接您回家”等活动,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实施“稳岗留工”活动,保障农民工“出得去”“回得来”“留得住”;开展退役军人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举办首届全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成果展、“军创英雄汇”直播带岗活动,组织各类企业积极提供就业岗位,助力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和实现就业。
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发布定向阶段性实施缓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政策有关问题的通告,优化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持续加大稳岗返还支持力度,创新中小微企业“免报直发”模式……一项项惠企政策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暖民心行动保障“一老一小”受呵护
每天上午11点钟左右,芜湖市鸠江区四褐山街道四湾社区居民刘宜兰就来到社区助餐点。刘宜兰已经80多岁,坐在熟悉的位置,和老邻居聊天,等待食堂开餐,特别开心。“这里饭菜可口,还很有人气,我喜欢来!”刘宜兰说。
四湾社区党委书记苏波告诉记者,“老年助餐服务”暖民心行动开展以来,街道对社区老年助餐点进行了优化提升,增加菜品、升级服务、降低价格。让老人吃得饱、吃得好!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事关千家万户。安徽省把“安心托幼”列入十项暖民心行动,出台《安心托幼行动方案》,各地通过建设普惠托育服务机构、补齐小区托位、多渠道提供托育服务、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等方式,持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家门口幼儿园实行课后托幼延时服务,下了班刚好去接孩子,方便多了。”东至县香隅镇梅山小区居民王先生很高兴。如今,像王先生一样,许多“双职工”家庭接娃不再是“难题”了。截至去年11月,全省新增托位5.95万个,千人口托位数达2.5个。许多幼儿园还根据实际开展高质量延时服务。
扩大覆盖面,把暖心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安徽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去年以来,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安徽省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出台《安徽省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若干举措》,聚焦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返贫致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因病致贫重病患者6类救助对象,细化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条件,对高额医疗费用分类监测预警作出制度安排。
做好民生保障兜牢。安徽省以社会救助综合改革为抓手,逐步建立起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截至目前,全省103个县(市、区)已完成低保审核确认权下放工作,占比达99%。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731.9元/月、721.7元/月,分别比2021年同期增长8.1%、6.6%。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去年,安徽省20项民生工程进展顺利,许多民生项目均超标准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依法善治,让获得感成色更足
“@鲍国,户口簿找不到了,我们夫妻在外地回不来,自己的身份证又带在身上,能不能帮忙补办一本,我让儿子跑一趟。”
“让你儿子到村里开个证明,然后直接到派出所补办。”
2022年9月8日上午9时,网名“梦想成真”的群众在舒城县“庐镇派出所便民服务三群”中询问补办户口簿事宜。民警鲍国秒回。当天上午11时许,新办的户口簿照片被“梦想成真”晒到了群里。
去年以来,舒城县公安局以“网上警民议事厅”为载体,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议“警事”、话“家常”、普“法律”、讲“防范”,构建“指尖+脚板”新型警务治理模式。
为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安徽省公安机关积极打造“指尖警务”新模式,利用微信群搭建“网上警民议事厅”,让民警与千家万户“云”端相连,全力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同时,“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安徽省各地“落地开花”,聚焦群众办事的细微处化解难点、疏解堵点、阻断痛点,着力破解现实问题。
安徽省出台关于建设“百姓评理说事点”的指导意见,全面开展“百姓评理说事点”建设。各地围绕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因地制宜积极为群众搭建说事议事平台。通过设立遍布城乡的“点”,让人民群众在“唠家常”的过程中表达诉求。各级调解组织在听民意的过程中捕捉、反馈、预警矛盾纠纷信息,各类矛盾纠纷被及时消除和化解在萌芽状态。
群众利益无小事。全省检察机关把群众的“小案”当作大事,马鞍山、宿州、淮南等地检察机关办理了一批不规范养犬、“飞线充电”、加油站支付扫码等群众身边的“小案”,通过用心用情办好每一起案件,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
民生惟实,通过“小切口”把每一件事做细做实,群众就能有更加幸福的“微感受”。
民生在勤,“幸福梦”把每一个人的奋斗精神都激发起来,幸福安徽将变成更加美好的现实。(记者 朱胜利 李晓群 李浩 李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