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现如今国内的疫情逐渐步入尾声,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都已经“阳过”了,在这个时候也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那些没有“阳过”的人是怎么回事呢?是体内的基因更加出众吗?
(资料图)
有关于这个问题总体情况来看,与患者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反而是平时做的防护措施以及个人习惯对感染的影响是更大的。
但也有人举出了国外的一个调查研究,认为没有 阳 过的人基因的确不同。
01
没“养过”的人基因是否更出众?研究结果公布,建议了解
根据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该研究覆盖了1076名新冠疫苗接种者在新冠在原始株和阿尔法变异株流行期间,携带此基因的人感染机会为未携带者的63%。
相对的,也有一些人更容易感染,且容易发生重症基因, 如HLA-B*46:01等位
分析过程中发现白细胞表面抗原类型与新冠疫苗抗体应答和突破性感染风险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表明的确有些人会拥有特定基因,所以才不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如HLA-DQB1*06等位基因。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表面抗原与病毒结合能力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有些抗原可快速识别病毒,并且进行快速清除,不给病毒感染身体的机会。
而有些白细胞表面抗原与病毒结合不佳,更容易放过病毒,那么病毒会在身体中不断的复制,给身体造成了感染的机会。
所以说决定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的多个等位基因是非常关键的,事实上从各国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一些人的确应用不容易被感染或更容易被感染的基因。
张伯礼院士表示:“基因在中国乃至世界携带者数量均较低,所以说大多数的人既不具有易感基因,同时也不具有抗感基因。”
张伯 礼抛开尚在研究探索中的基因因素,理论上身体更健康的人群相对于体弱的人群更不易感染病毒。
抛开正在研究中的基因因素,理论上身体更健康的人群比身体更弱的人不容易感染病毒,但是由于新冠状病毒感染力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与患者的身体因素关系相对较小,而与采取的防护措施是否完备以及生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02
“未阳”,有以下几种可能
首先第1种可能是全程接种了新冠疫苗,身体内免疫功能非常的强大,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数量仍处于高位,不容易被感染。
其次,第2种可能是天生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强,翁卫东主任表示接种疫苗人群中少部分人保护性抗体达不到保护水平,说明注射了疫苗,但效果欠佳,大部分人都能产生不同水平的保护性抗体,有个别人抗体数量高的异乎 寻常,是普通人的20倍以上,这类人是不容易感染病毒的。
第3类可能是因其他疾病服用抗病毒类药物,可能对奥密克戎也有一定的作用,临床中发现一些服用抗乙肝病毒药物的患者,全家人都阳了,唯独乙肝患者没有被感染,除此之外,阿兹夫定本身是治疗艾滋病的用药,现如今也是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
第4种可能是极少与外界接触,或者是防护措施做得非常好的人群,比如说独居的孤寡老人,由于居住环境较为封闭,暂时没有被感染,但却仍有被感染的可能。
03
未来是否会出现传染性更强、致病性更强的变异毒株?
从世卫组织公布死亡数病例数的比例进行分析,2020年为2.33 ,2021年为1.72 ,2022年为0.28,其中2022年12月为0.08,从这项数据提示可以看出新冠病毒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正在逐步减弱,当然这其中也有人类抗争,比如接种疫苗
这项变化的趋势并不能总结为新冠变异的规律,因为变异总是随机出现的,在未来病毒会不会变的传染性更强致病性更强。
从传染角度进行分析,如果出现比现在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毒株,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出现致病性加强或者是病毒出现返祖,类似于德尔塔病毒的致病性或者原始毒株的致病性,这种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
04
生活中做好防护可以预防多种疾病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打喷嚏咳嗽应该用纸巾手肘遮住口鼻,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手消毒液,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子或者口腔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增强体质与膳食平衡
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保持科学饮食以及生活规律,积极锻炼身体,这样才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降低暴露风险
避免近距离接触疾病患者,疾病流行期,应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
减少疾病传播机会
出现症状应该要多多注意休息多喝水,对于感染新冠病毒轻症患者应该要居家自我监测,不要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时应该佩戴口罩,一旦加重疾病应立即去医院做相关的诊治。
积极接种疫苗
对于没有完成新冠疫苗基础接种或者加强免疫接种且符合疫苗接种条件的人群,应该要查询当地疫苗接种信息或咨询当地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去接种疫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