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重庆万州区五桥街道,消防救援人员用冲锋舟救援转运被困群众。图/新华社
(资料图片)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7月4日发布声明称,厄尔尼诺现象七年来首次在热带太平洋出现。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份新的报告预测,厄尔尼诺事件有90%的可能性在2023年下半年继续存在。
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通俗说,厄尔尼诺就是异常气候的代名词。
尽管气象预测报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结合我国气候现状,全国即将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世界气象组织关于厄尔尼诺的这份预警,依然值得高度重视。
公开信息显示,1951年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共发生了21次厄尔尼诺事件,曾给我国带来高温热浪、洪涝和干旱等影响。今夏以来,我国局部地区暴雨洪涝、高温热浪并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已显现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这给气候应对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气候差别很大,这更增加了应对厄尔尼诺现象的难度和复杂性。比如,当前我国华北等多地遭遇高温,但重庆等地又正在遭受洪涝灾害,防汛和抗旱需要同时进行。
▲7月5日,北京前门大街,一位游客拿扇子遮阳。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在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其中,华北西南部、江南中部、华南东北部、新疆北部的高温日数达到30天以上。此外,还会给部分地区带来极端干旱现象。
而厄尔尼诺事件大概率在下半年继续存在,这提醒相关地区和部门,今年抗高温和抗旱工作需做好长期应对准备。比如,在相关电力保供上就该提前谋划,做好跨区域电力资源调配,实现余缺互济,增强电力供应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对部分南方地区来说,则要做好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的准备。比如,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的背景就是一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当前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将全面进入主汛期,长江、淮河、太湖及松辽等流域均存在洪涝灾害风险。
国家防总已于7月3日13时针对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省(直辖市)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而考虑到今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相关防汛准备要更充分、更全面,树立必要的安全冗余意识,增强对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的应对准备。这包括但不限于,强化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完善汛期应急预案、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等。
还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影响具有异常性,如在气候研究领域有一句话——“没有任何两次厄尔尼诺事件是完全相同的”,以及我国极端气候影响因子本身的复杂性,对于厄尔尼诺影响的防范和应对,也需要避免陷入“南涝北旱”的思维定式。
像在降水量一般偏少的北方地区,也不应该忽视防洪能力建设和对防汛的应对准备。事实上,过去几年,北方多地如山西、河南、黑龙江等发生的洪涝灾害,其实已经发出了警示。今年遭遇厄尔尼诺影响,更要提高警惕。
同时,要重视做好针对性的次生灾害防范。如去年,川渝等地区发生过严重高温、干旱,今年在汛期就要特别注重防范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此外,要针对性提高农业生产的防灾能力。有专家就指出,近期南方多地降水天气可能造成部分地区农田渍涝灾害和花期早稻“雨洗禾花”。由此建议提前疏通沟渠,降雨间隙及时清沟排水;“雨洗禾花”中高风险的早稻产区,需根据长势及时喷药施肥,以提高早稻抗逆性。此前河南麦收季遭遇“烂场雨”,已经给出了提醒。
总之,面对可能出现的旱涝并重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唯有在认识和行动上未雨绸缪,给予科学而充分的应对准备,方能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也是大力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应有之义。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付春愔